43、自始至终(1 / 2)

泗水结案, 林双玉诈死, 贺同章生死未卜。

时间追溯回天和二十一年的三月初。

林双玉未好转,贺同章未下狱, 白问月也还未重生。

宫灯烁亮, 宛若白昼, 谢欢坐于桌案上,手执一支狼毫, 笔墨侵染,认真批阅奏章。

尽管最后决策与否,上盖大印的是太宜宫的那位。

贺同章脊背挺直地跪于地上,音色沉稳, 同谢欢缓缓禀着近日的实况。

无非是一些皇帝的抉择,因太后的改意, 最后未能成功施行这些事情。

谢欢早习以为常。

长华殿的宫女都被趋之门外, 元木独自站在殿外, 仔细守门。

任何人不得妄进。

谢欢放下笔墨, 细细端详着自己批复的长篇大论,忽而呢喃出声:“朕写的东西,何时才能不容置疑呢?”

地上的那人,眼色深沉,面目不改。他理所当然地答道:

“早晚。”

一声轻笑。

谢欢放下手中的折子,忍不住自嘲:“只怕到了那日, 你我都已直逼花甲了。”停顿了一下,又道,

“朕可等不得。”

贺同章淡淡地望着他,心中明晓,皇上这是心急了。

“皇上想要怎么做呢?”身为谢欢唯一的心腹,他自然要为君分忧。

“朕能如何?”谢欢把话说的通透,语气里满是无可奈何,“手无权,朝无臣,便是要纳个妃嫔,还需得处处谋算。”

有何选择。

贺同章并未因他的话,有所摇动。他为谢欢谋事四年,自然知晓他是何样的聪明。

“朕可以信你吗?”谢欢忽问出声。

满朝文武,无人不晓贺同章是皇帝心腹,事到如今还问这些,毫无意义。

可他依然答的坚毅:“自然。”

谢欢靠背轻移,转动着扳指,神情不清地凝视着贺同章。

若有所思。

针落有声,空气寂静了许久。贺同章跪在地上,纹丝未动。

上位之人风轻云淡,薄唇轻启:

“朕想夺权。”

话悠然出口,风轻云淡,似是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平常。

贺同章私心里认为,此时绝非最佳的时期。

朝臣统一,太后安健,皇上若是真的想要夺权,该是再隐忍几年才是。

但毕竟是谢欢,精于算计,若无十分把握,绝不会轻举妄动。他既然把话说出了口,心里自然是早有了筹谋。

“皇上想要如何做?”

谢欢并未答疑。

话锋一转,忽而说起了段升:“丞相一职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”

佯似疑声,“手无重兵,却如同魏央第二,母后是如何容得下段升这样一个外人,掌如此大权的呢?”

他的意思并非意指这二人是何关系。

而是魏太后这样一个笼络皇权为己的人,怎的会一直留有‘丞相’这个职位,代为掌政。

“动段升?”贺同章沉思了半晌,有些不太赞同,“怕是有些困难。”

“段丞相也做了快二十年的太宰,太后如此信任他,何以撼动他的职位?”

谢欢含笑,摇了摇头:“并非是要动段升。”他高深莫测地道了一句,

“朕想动的,是相权。”

瞬间明了。

谢欢的确智慧过人。

若是想夺权,定是得循序渐进,积沙成塔。以他如此‘傀儡’般的状况,若是要善动官员,企图拢权,败局自是定数不说,只怕还会暴露人前。

引起太后的杀心。

他心中明晓段升动不得,相位动不得,可这权倾朝野的相权,想要瓦解开来。

十拿九稳。

谢欢起身,绕桌案而出,将贺同章从地上搀起。他相信贺同章明晓他话中的意思,也知晓此事可行。

然而,他们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,便是分解了相权,落到贺同章手中的,又有多少?

可用之人极少。

两人坐于边椅,愁思了片刻,谢欢征询问了一声:“爱卿觉得,白太尉如何?”

“白太尉?”略作思索,诚然答道:“忠义为民,是位好官。”

谢欢不着痕迹地勾起唇角,面露浅笑:“是啊,忠义为民。只可惜他忠的,是魏氏的义。”

又说回来,这朝中的百官,哪一个不是唯太后马首是瞻,忠清魏氏。

若非是魏氏,谢欢的皇帝定不会做的这样安稳。同样的,若非是魏氏,谢欢的皇帝也定不会这样毫无尊严。

身为谢氏的唯一,他自当感恩魏氏,可身为皇帝,他也恨不能杀之而后快。

毕竟,这天下与江山,能当家做主的,向来只能是一个人。

“皇上想要拉拢白太尉?”贺同章疑声,“如何可行呢?”

他同白太尉来往颇多,对他还算了解:“他对魏大将军,可敬仰的很。”

谢欢笑的得意,未曾深言。

只道:“我自是有办法。”

贺同章困惑不解地望着他,并未质疑谢欢的话。直到几个月后,他被关深牢,幽暗封闭,伸手不见五指时他才忽然明白。

原来谢欢口中所说的办法,是这个办法。

“爱卿你,只要信任朕便可了。”谢欢安抚他了一句,“这江山,终究是谢家的江山。”

似是许诺。

望着谢欢笃定的模样,贺同章久答不上话。这并非是因为他不肯信任谢欢,而是他潜意识里隐隐觉得,他对皇权的执念,似是过深了些。

他没有答话,却也未曾否认。

毕竟谢欢的处境,北绍的所有百姓都是有目共睹的,触底必定反弹,一心想要夺权的这颗心也不是无从理解。

只是,心中这股没由来的不安,让他无处询问。

两人在长华殿里说了许久,月上高头,子时将过,深夜悄然无息地过了近半。

贺同章还要离宫回府,谢欢同他说了些有关相权的详细,这才迟迟放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