顾家有四位适龄的女子,琴棋书画,莫不精通。
顾家嫡亲孙女,容貌稍次,诗才上佳。
侄孙女却天姿国色。
顾首辅以己度人,觉得顾家的女子肯定能够俘获陛下。
至于皇后,再是美貌,毕竟二十七岁了。
女子的花季已过了。
历朝历代,有哪个帝王守着一个皇后过日子呢
顾首辅很有信心。
十月,迎春出嫁。
贾代善派人回京送贺礼,也给陛下递交密折。
他针对山西地多人少,提出自己的见解。
瓦刺年年惊扰,三关附近的青壮年死亡过半,行成许多空村。
此事若不解决,山西边界将千里无人。
贾代善奏请,让卫所超过四十没有成亲的边关守卒,再有那些受伤致残,老家无亲无故的兵卒,就地入赘寡妇人家,成为军户。
这样一来,退役的老兵老有所养。
退役兵卒都有安家费,正可以恩养孤儿寡母。
而且,这些孤儿长大即可以进入卫所当兵守关,无需再去山东中原征兵。
最大的好处,老卒在当地入赘,充任村里的里正村老,可以帮着教导青少年弓马骑射。
村里就能养成人人习武的惯例。
一旦兵火燃起,村民们就可自发组织有效反击,配合卫所打击瓦刺鞑靼。
贾代善以为,残疾的老卒入赘当地,可说是有百利无一害。
然而,就是这样有百利无一害的建议,却受到了文官的强烈反弹。
尤其是顾首辅一伙子,那吐沫子真是要喷射到山西征北军去。
这事儿首先在朝堂辩论,最后延伸到后宫,最后因为有人故意引导,整个京都陷入疯狂的议论之中。
自然也有人觉得贾代善言之有理。
山西边界山大人稀,征兵艰难。
不然,当初上皇也不会撤东墙补西墙,撤销了山西的第一道屏障玉林卫等三个卫所,去别处堵漏洞。
一个字,就是征兵的基数少了,山西陕西两省的青壮年,死的死逃的逃,剩下些老弱病残,鳏寡孤独。
建国之初,爷就实行过南民北调,因为半边富庶,西北苦寒,百姓不愿意迁徙。
官府因此杀了许多不遵圣旨的百姓。
最后,大多数人被捆绑着去填山西。
贾代善如今镇守西北,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一直困扰着这朝廷,也困扰着百姓的事情,这时好事儿,应该支持。
这是诸如武将,再有有见识的文官,像是杜家,张家,都有这份见识。
只是他们张口就会被人攻击。
说他们这是帮亲不帮理,并且有人当面啐他们不尊朱子,不配为读书人。
张大老爷据理力争“亚圣孟子曾说过,食色性也”
顾首辅顿时得意“张大人可记得,太祖爷把这位亚圣赶出了孔庙”
张大老爷逼问“太祖爷主持科举考试,那一次试题超越了四书”
一百多年来,读书人一直读孟子,考孟子,就是朱子本人也读孟子。
之后,朝堂上书袋齐出,吐沫横飞。
文官喷武官存天理,灭人欲。
武官就说人都死绝了,边关空虚,无兵可征调。
瓦刺鞑靼入侵,犹入无人之境,那时候,你对瓦刺鞑靼讲朱子去吧
文官说人立天地间,不能没节气。
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。
武官怼保家卫国,寸土必争,此乃节气
人多兵多,兵多抢多
文官人再多,不读书不明理,无廉耻,也是枉然。
武官人都死了,还读个屁啊土埋脖子,谁还管什么礼义廉耻
然后回到饿死与失节谁大谁小,转着圈子吵来吵去。
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武官气势汹汹,他们必须要争啊。
大月立国之初,四海征战,许多将官兵卒都是光棍儿。
太祖爷为了安定军心,就跟贾代善一般主张这家死了女人,那家死了男人,大家凑一凑呗。
男主外女主内,继续过日子呗。
故而,现如今许多武将家里的老祖宗,都是二婚头。
按照顾首辅的意思,当初老祖宗都该饿死,他们都不该存在
骂他们莽夫也罢了,骂祖宗,绝对不能忍。
必须跟顾首辅代表的文官清流怼到底。
乾元帝私心很赞赏贾代善的主张,只是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意见也不能一棒子打死。
他想要采纳贾代善主张,又要让文武两班心服口服。
至少是少数服从多数。
乾元帝给十三使眼色,让他给张大老爷帮忙。
十三在朝堂是比较超越洒脱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