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5章 天下勤王(一)(1 / 2)

江山战图 高月 1663 字 5天前

天下勤王令由鹰信送到洛阳,又从洛阳向天下各地发送,要求各地通守和太守赶赴雁门郡救驾。

天下勤王令如一块巨石掉入了平静的水井,一时激起各地的惊涛骇浪,各地军队暂时停止剿匪,准备赶赴雁门救驾,但更多却是各郡以救驾为借口趁机募兵,天下纷乱的苗头开始悄然涌现。

尽管各地军队厉兵秣马,救驾的态度坚决,但最先采取行动的却只有三支军队。

上谷郡易县,一支两万人的隋军正在蒲阴陉前出征誓师,他们每个人的头盔上缠着白布,上写必死二字,还准备一面高达三丈的大旗,旗幡上写着救君如父四个大字,每个人慷慨激昂,仿佛准备以身殉国。

这支军队自然就是王世充的淮南军,由于在清河郡入侵齐郡惹出事端,王世充被调到上谷郡剿匪,一年过去了,他只剿灭了几支小规模的乱匪,至于魏刀儿、王拔须、卢明月等悍匪他压根就没有接触,他不想把军队消耗在这种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剿匪之中。

但王世充有一种常人难及的能力,那就是善于把握机会,当去年天子北巡并州,准备与突厥可汗会盟的消息传来时,王世充便感觉到了这次会盟的危险,他派人长驻太原打探消息,当天子勤王令发出,王世充便即刻起身了,他要抓住这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。

王世充虽然兵力不多,却占了地利优势,他所在的上谷郡有一条穿过太行山前往雁门郡的谷道,也就是涞水河谷,从易县出发,走蒲阴陉到达飞狐县,再从飞狐县走飞狐陉便可到达雁门郡的灵丘县,全程约三百余里,虽然道路艰险,却能行走骑兵。自古便是北方铁骑杀入幽州的一条途径。

“启禀将军,队伍已集结完毕”一名将领催马上前,向站在土丘上的王世充禀报道。

王世充眼睛眯了起来,战剑一挥。厉声喝道:“出发”

两万大军开始列队离开原野,向数里外的一条山谷浩浩荡荡而去。

受勤王令影响最快最直接的却是太原,此时李渊已经拥有了军权,从之前太原留守虚职,到今天拥有一万军队的河东讨捕使实职。李渊急需用实际行动来表现他对大隋帝国的忠诚。

云定兴在进攻楼烦关损失惨重,伤亡一万余军队,不得不退回太原整顿,他实际上就是希望李渊能募军加入他的队伍,和他一起北上救援天子。

就在天子勤王令刚刚传到太原,李渊便开始在太原郡大举招募士兵,一时应募者踊跃,短短两天便募集了一万军队,在进行简单的编队后,李渊便亲率一万军队作为后军。跟随云定兴向娄烦关进发。

在李渊的大旗之下,年轻的李世民身穿明光铠,头戴血鹰盔,胯下一片雪龙马,手执一杆五十斤重的马槊,今年李世民已经十八岁了,当长兄李建成长年在外,李世民便渐渐成了李家的顶梁柱,成为他父亲李渊的左膀右臂。

他低声对父亲道:“父亲,我们这次招募的一万军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。还是一群乌合之众,在战场会一战即溃,不能听从云将军的安排去前军,我们一定要坚持为后军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完整。”

李渊点点头,“吾儿说得有道理,我只是担心一直为后军会引人非议。”

旁边长史裴寂笑道:“李公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,我们是去勤王,关键是态度问题,只要我们态度诚恳。积极勤王,就算没有和突厥军一战,天子还是会赞赏李公的忠心,至于和突厥军会战,天下有这么多军队前来勤王会战,也不缺李公这一军。”

李世民笑道:“裴世叔说得有道理,不过样子还得装一装。”

李世民又对父亲李渊道:“父亲,孩儿愿率一支斥候为先锋北上,打父亲的旗号,这样父亲就算为后军也不会被人非议了。”

裴寂赞赏道:“公子此计极妙,只要前方有李公之军,又是公子亲自率领,确实可以堵住很多人的嘴”

李渊略略沉思片刻,终于同意了儿子的请求,点点头,“二郎自己小心”

“孩儿明白,请父亲放心”

李世民纵马向北奔去,只听他大喊道:“斥候军跟我来”他带着一队三百人的骑兵斥候向北方疾奔而去。

裴寂望着李世民的背影笑道:“二公子果断敢为、智勇双全,却又如此年轻,将来必成大器”